見小利不能立大功,存私心不能謀公事。一個只顧眼前小利的人,就不能成就大的功業(yè);一個心中存有私念的人,則不能為公眾謀事。在山西平遙古縣署掛有一副楹聯(lián):“治賦有常徑,勿施小恩忘大體;馭官無制法,但存公道去私情?!币馑际钦f,做官要講原則、守規(guī)矩,不能因為一時的私心雜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道和大體,必須時刻心存公道、祛除私情。是謂,“政在去私,私不去則公道亡”。
公私一桿秤,可稱清與濁;公私一面鏡,可鑒廉與貪。公私之間如何取舍,能夠檢驗一個人的品質(zhì)和境界。歷史上許多公私分明、兩袖清風之人,無論官職大小,總會被人銘記;而那些以權謀私、貪贓枉法之人,總是受人鄙夷。這也正應了朱熹的一句話:“官無大小,凡事只是一個公字。若公時,做得來也精彩。便若官小,人也望風畏服。若不公,便是宰相,做來做去,也只得個沒下梢。”
“大賢秉高鑒,公燭無私光?!蹦纤卧娙酥茏现ピ凇吨衿略娫挕分杏涊d:李氏家族有一人做官極其廉潔,公私分明。一天,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,有人送來一封家信,他當即滅掉公家蠟燭,點燃自家蠟燭,這才展閱信件。小小一支蠟燭,且在無人知曉之時,竟有如此警覺和行動,著實讓人欽佩。北宋書法家米芾,曾任職漣水軍使,元符二年離任時,他特將筆端殘墨置于池水洗盡,以示“來清去白、公私分明”。無論是李姓官員熄掉案頭的一支公燭,還是米芾洗去筆端的數(shù)滴殘墨,都是公器不能私用、公事不存私心的生動寫照。
公私分明是為政者必須恪守的本分與底線,古今同理。在公務與私務、公財與私財上,必須堅持原則、把好尺度。須知,唯有保持“內(nèi)不愧心,外不負俗”的本分,堅守“大明無偏照,至公無私親”的公允,追求“治官事則不營私家,在公家則不言貨利”的操守,才能身正影直、問心無愧。
在公與私的問題上,共產(chǎn)黨人歷來涇渭分明,絲毫不曾含糊。新中國成立之初,毛澤東的一些親友到北京看望他,當有親友提出希望毛澤東能夠幫忙介紹個工作時,毛澤東一概不允。為此,他還立下三條規(guī)矩:“戀親,但不為親徇私;念舊,但不為舊謀利;濟親,但不以公濟私?!编囆∑皆v:“誰叫你當共產(chǎn)黨人呢,既然當了,就不能夠做官,不能夠有私心雜念,不能夠有別的選擇?!?
公、私二字是衡量黨性強弱的一把尺子。戰(zhàn)斗英雄張富清的先進事跡經(jīng)媒體報道后,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。最初人們感佩更多的是他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與名”的淡然人生姿態(tài),而隨著更多細節(jié)的不斷呈現(xiàn),大家愈發(fā)為一名老共產(chǎn)黨員的崇高信仰和堅強黨性所折服。張富清常講,“我是黨培養(yǎng)的干部,要是以權謀私,怎么對得起黨,怎么面對老百姓?”從糧食局、區(qū)公所,到卯洞公社、外貿(mào)局,再到銀行,張富清的工作身份一換再換,但無論在哪個單位,在哪個崗位,他都始終是公私分明。
“公權為民,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。”這方面,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(shù)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樹起了大公無私、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的典范和標桿。新征程上,黨員干部應當認真對標對表、從嚴自我要求,堅持做到為政不移公仆之心,用權不謀一己之私。